一、项目概况
1.工程地点:浦东新区曹路镇民秋路、金开南路交接处。
2.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38258.79m²,建筑用地面积12449m²,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26569.23m²,地下总建筑面积11689.56m²。
3.建设单位:上海中建一局集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4.BIM咨询顾问单位:上海宾孚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5.项目特点:
本项目为装配式保障性住房,预制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现浇结构建筑的建设主要有几个特征:精细设计、构件准确、成本可控,在施工实施方面对技术水平、生产工艺、管理水平、生产能力、运输条件、建设周期有严格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建设、设计、生产和施工等各单位精心配合,协同工作。
6.项目重难点:
(1)项目周期长。项目从2017年报建,竣工为2022年,管理持续时间长。项目各参建单位众多,协同办公难度大,项目建设中各参建单位各专业系统协同开展工作产生的工程数据庞大,项目数据协同共享难度大。
(2)设计协调难。设计协调工作量大,保障房户型设计的选择,需考虑人群及其户配比,BIM设计优化是保证设计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
(3)PC预制构件难。本项目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从构件的预制、生产、运输;整个过程都需要精准把控,PC部分的关键节点的预制搭接,使得工艺技术的难度增大。
(4)施工管理难。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对工艺的要求特别高,如:套筒灌浆、坐浆、楼板平整度、板缝控制、外架防护等。BIM技术动态模拟,辅助现场进行方案论证。
二、保障措施
组织架构图
BIM体系管理包括各项工作细则:技术路线落实、过程成果管控、技术管理落实、合约规定落实和成果文件管理。会议机制包括:项目启动会、成果交接交底会、BIM应用启动会、BIM应用验收会和BIM专项会议。
三、BIM技术应用
6大基本目标:提高协同效率、提高设计质量、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节约工程造价。
4大创新目标:建立BIM体系、开发流程再造、项目数据积累、装配式技术创新。
1.方案设计阶段:
场地分析
建筑性能模拟分析
设计方案比选
建筑结构平立剖面检查
建筑结构专业模型构建
建筑结构平立剖面检查
机电专业模型构建
利用初步设计阶段的 BIM 模型,导出工程量,辅助设计概算工作
施工图设计各专业模型搭建
碰撞检测及三维管线综合
从地库净高、地库开洞、管线布局、地库美观度、消防栓布置等方面对地库进行设计优化,并跟踪施工落地,完整的地库品质管理解决方案。
结合BIM模型对现场质量安全问题检查,以照片文字形式记录,并利用BIM技术辅助解决。
通过对现场的测量、拍照等方式记录实际施工完成情况,在模型中补充完善施工中的修改变更等信息。
预制构件碰撞检查
模拟施工
四、BIM协同管理平台
1.施工进度管理
• 周计划工作排期即时创建,排期关联计划节点和BIM模型;
• 周计划排期模型落地现场一线生产,周计划任务导出二维码,线上线下无缝连接;
• 进度计划与实际做对比,展示实际已完成和滞后区域,提前做出预警。
2.质量检查
可将BIM深化成果上传到平台,发给项目参建单位协同审核,并在平台中实时记录模型中发现的问题,跟踪问题解决情况。
3.安全检查
• 闪电搬砖支持任务报验流程,完成一项任务后,可进行上报,质检专员收到申请后,可针对任务执行工序验收流程;
• 安全隐患检查不漏项,安全验收结果关联执行人,量化考核人员,验收结果生成报告,过程数据留档留痕。
4.资料管理
• 资料文档结构自定义,多种文档格式在线预览,文档内容快速分享;
• 资料文档支持关联项目节点,方便项目进展、成果资料即时查看;
• 移动端文档便捷查看,支持本地应用打开图纸。
5.人员管理
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处理对劳务人员的实名制登记、实施考勤、教育培训、现场作业、多方协同等全流程进行管控。
五、BIM应用效益
1.技术效益
• 在本项目BIM应用过程中,完善了基于BIM的管理流程和标准体系,在项目管理精细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应用BIM技术进行深化设计,输出BIM成果,辅助指导现场施工,提升施工质量,节约工期;
• 通过BIM技术的综合应用,针对项目重难点、复杂区域进行施工模拟,辅助施工方案优化,提高了项目施工质量,减少材料与成本的浪费,减少返工,促进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 应用数字建造平台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利用PC端、移动端与BIM模型相关联进行进度、资料、人员、设备管理,打破企业与项目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协调沟通效率,节省沟通时间实现施工管理信息化;
• 定期开展BIM技术培训及BIM成果交底,为公司培养BIM人才5人。
2.经济效益
• 避免直接成本损失84万元,工期节省5天,工期成本25w,共计节省成本109万元。
3.社会效益
• 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上海市优秀住宅”赛中,获得优秀保障性住房奖;
•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优智杯”智慧建造应用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 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信息模型应用技术协会和浦东新区建设工程审查中心的评估和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