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
绿地国博城会展中心 A-1 地块一期项目用地面积为 40988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1964.98 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 330901.78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 41063.20 平方米。共设置 12 个展馆及 4 个连接馆,1 个登录大厅,1 个多功能展厅,2 栋酒店,1 个宴会厅及 1 栋停车楼。北侧由西向东分别为 N1 馆~N7 馆,南侧由西向东分别为酒店、S1 馆~S6 馆,用地西侧中心位置为 L1 登录大厅,其中 N3N4 馆之间、N5N6 馆之间、S2S3 馆之间、S4S5 馆之间均设有连接馆。南北展厅之间室外用地为室外展场。酒店位于用地西南角,H1,H2 酒店建筑高度为 29.75 米,H3 宴会楼建筑高度为 12.75 米,H4 停车楼建筑高度为21.75 米。
项目重难点
定位高、关注高:本项目定位高,政府和社会关注度高。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核心,结合高速、轨道及 ART线路等区域性交通枢纽,发展会展商贸、创新研发、国际物流等与新旧动能转换紧密相关的功能业态和产业集群,引领先行区发展。
体量大、施工难:绿地国博城会展中心 A-1 地块一期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 409880 平方米。建设总建筑面积:371964.98平方米,项目周期紧、流水区段多、分包数量多。
专业复杂、管理难:设计专业复杂,设计协调工作量大,设计优化是保证设计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会展中心项目施工周期紧、工序复杂、专业交叉多,需提前做好模拟施工,以保证现场进度能有序推进。
BIM技术需求分析
项目重难点 |
解决方案 |
参建方多、信息集成难度大 |
利用协同管理平台协同个参建方,集成施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 |
建设工期紧、流水区段多 |
基于平台将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实施进度模 拟,可提前快速预估建设期内施工进度情况。 |
建筑外立面、屋顶形式多样,要求高 |
建立外立面、屋顶模型,查找问题,深化连接节点,可视化展示 |
钢结构结构节点复杂,连接形式多,钢桁架要求高,影响管线安装 |
通过BIM碰撞检测,提前核查各结构构件对管线安装的影响,提供解决方案,利用模型正向深化设计出图,结合模型与图纸生产、安装 |
钢结构构件吊装过程施工难度大 |
利用吊装模拟优化吊装方案,模拟行车路线及吊装过程 |
设计变更多,造价控制难度大 |
利用BIM模型做到问题前置,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避免返工,影响工料机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建设项目管理效率及管理能力,切实有效地控制建设项目投资 |
地下室机房多布于主楼外侧,满足覆土要求层高较低,管线集中排布密集 |
利用BIM软件综合各专业管线,合理排布管线走向及高度,深化出图,辅助施工 |
厨房区域,风口设置密集,各专业管线避让困难 |
利用BIM模型可视化特点,进一步优化风口位置,合理利用空间 |
为配合会展使用功能以及外立面效果,室内净高要求高 |
基于BIM管线综合确定净高分布图,对不符合净高要求的位置协调设计共同解决 |
BIM组织架构
上海宾孚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BIM总顾问,负责设计阶段、施工阶段BIM工作,为设计各专业配备BIM人才,确保BIM工作与设计工作同步开展。
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设计、施工工作,确保BIM工作与设计、施工工作同步开展。
BIM技术创新应用
图纸优化
设备选型受力分析:把模型导入BIMSpaces,通过风管水力计算校验,分析风系统沿程、局部阻力,获得系统机外静压,指导风机选型采购。
1、BIM团队进行了该系统全程的风压校核。
2、校核结果显示,由于实际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的增加,现场安装的系统阻力已超原设计的700Pa,经甲方和设计确认,风机重新选型。
室内平面流线分析:利用BIM模型辅助室内设计对平面方案的优化调整
专项方案优化
展馆高支模:本项目采用BIM进行高支模模型搭建,通过模型工艺展示,辅助施工现场更形象的选择最优高支模方案,解决架体支撑的方案选择、立杆的布置及施工难度;
能源中心机房:本项目通过BIM模型,优化吊装孔位置,模拟搬运动线,提前优化机房安装方案,提高安装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脚手架分析:通过BIM模型进行脚手架预搭建,分析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优化施工方案统计材料用量。
钢结构分析:本项目钢结构采用BIM模型搭建,通过BIM模型搭建对展馆结构进行15种方案对比,更形象直观清楚结构体系构成,辅助各参建单位进行方案讨论并确定最优方案。
通过模型分别对柳叶形梁中部距离取5m、6m、7.5m进行建模计算,比选模型如下平面图所示:
通过对钢结构进行优化,每一榀桁架可节省钢管7.2吨,首期6馆可节省成本约324万。
数字化交底
输出各区域BIM成果清单,并组织现场及设计等各参建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各区域重难点及BIM成果的使用说明。
BIM技术综合应用
模型搭建
碰撞核查
图纸问题核查分类:
1、冲突碰撞类检查
2、图纸一致性检查
3、设计合理性检查
4、图纸完整性检查
5、净高不足检查
应用效益:
累计发现设计问题176条,形成问题报告台账并销项解决。
图纸优化
平面优化
应用效益:累计优化问题65个,并输出图纸提供设计方进行确认。
竖向空间核查
应用效益:累计核查问题83个,并出具问题报告提供设计方进行销项闭环。
竖向净空优化
地下室净高分布情况:
车位:净高2200mm~2400mm范围;
车道:净高2400mm~2600mm范围;
后勤走道:净高2200mm~2350mm范围
应用效益:大范围净高优化后提升高度0.1m-0.5m,局部重点区域高度提升0.8-1.2m至满足使用要求,均满足了车库区的使用要求
优化前:管线集中分布于走道大桥架无法放线、风管风口无法安装且净高太低,影响使用;
优化后:减少桥架数量并移动两根大桥架到房间里面,局部桥架上翻,风管抬高。满足安装及后期使用要求
精装优化
运用BIM技术对天花、龙骨、造型等饰面进行模型搭建,使得机电管线与精装更合理优化。
机房深化
对各设备机房进行深化设计,合理设置各管段、阀门、机组等构件安装,输出管综及各单专业图纸辅助现场施工。
应用效益:共计输出56张图纸,已打印图纸并移交施工现场。
综合支架深化
支吊架系统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机电专业深化设计的时间,通过支吊架设计系统,快速设置并自动生成支吊架模型,实现自动分析计算,并出具计算书,作为支架优化依据。
施工场地管理
利用无人机对施工现场定期进行航拍,真实地记录了施工过程信息,及时了解现场工况与施工进度。
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三维模拟布置、现场CI标准化管理、材料堆放厂区三维动画展示等,辅助施工现场更合理的选择施工场布方案。
本项目采用BIM应用技术进场前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三维模拟布置、现场CI标准化管理、材料堆放厂区、施工机械选型配备一级三维动画展示等,辅助施工现场更合理的选择施工场布方案。
临边围护
施工现场,安全危险源多,安全隐患不易消除,尤其是临边洞口维护工作任务重,搭建临边洞口维护模型指导现场安全管理。
进度模拟
通过BIM技术提前完成模型搭建,并在各方的协商下进行了多次的虚拟建造,通过漫游和模拟安拆脚手架等时间先后顺序来优化各单体建筑的施工时间点及施工方案,保证了现场运输道路畅通,方便施工人员的管理,有效避免了二次搬运事故的发生。
施工配合
物料清单
将BIM模型中包含的风管参数(长宽高)、桥架长度、水管参数等快速统计,辅助进行技术指标测算,与合同清单进行比对,合理备料及安排生产。
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
施工进度管理
周计划工作排期即时创建,排期关联计划节点和BIM模型
周计划排期模型落地现场一线生产,周计划任务导出二维码,线上线下无缝连接
进度计划与实际做对比,展示实际已完成和滞后区域,提前做出预警。
质量检查
可将BIM深化成果上传到平台,发给项目参建单位协同审核,并在平台中实时记录模型中发现的问题,跟踪问题解决情况。
安全检查
平台支持任务报验流程,完成一项任务后,可进行上报,质检专员收到申请后,可针对任务执行工序验收流程。
安全隐患检查不漏项,安全验收结果关联执行人,量化考核人员,验收结果生成报告,过程数据留档留痕。
资料管理
资料文档结构自定义,多种文档格式在线预览,文档内容快速分享
资料文档支持关联项目节点,方便项目进展、成果资料即时查看
移动端文档便捷查看,支持本地应用打开图纸
人员管理
BIM应用总结
精细化管理:以数字建造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提升设计与施工管理水平,实现工程项目的精细化、参数化、透明化管理,实现精益建造;
信息化架构:建立面向各参与方的以BIM管理为核心的协同管理平台,集成项目各阶段、各参与方各类信息,为协同工作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支持,实现信息集成、协同、共享与交付;
-
人才储备:项目以部门为单位定期开展BIM技术培训及BIM成果交底,为企业培养BIM人才54人。